第39期:《闺塾师》

Published by 女性和媒体 on

听读书会的录音:

PPT下载:

一直以来,支撑中国妇女研究史脉络的学术都和欧美的中国研究学者相关,由于美国的妇女研究进行得较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而在几乎同步的时间里(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就对中国妇女的研究产生了兴趣。

“女性和媒体”读书会曾经读过的《中国的女性和性相》、《记忆的性别》等都算是欧美中国研究学者在特定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中国妇女群像的专门研究。学者王政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研究领域里的美国女学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一是着重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对中国妇女的深刻影响;二是向历来忽视妇女的中国研究挑战,在各学科中开始以妇女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成果收集在两本书中:玛丽琳·扬(Marilyn B. Young)主编的《中国妇女:社会变化与女性主义》(1973)和玛杰里·沃尔夫(Margery Wolf)与罗克珊·惠特克(Roxane Witke)合编的《中国社会中的妇女》(1975)。《闺塾师》是1994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

上图:《闺塾师》英文版1994年版封面 
(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闺塾师》这本书与之前关于前现代中国女性地位的流行形象和公认学术观点不同,这本开创性的著作提出,17世纪江南的识字士绅女性并非被压迫或沉默。作为作家、读者、编辑和教师,这些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和有意义的生活。作者从意识形态、实践和自我认知的缝隙中重建了这些女性的社会、情感和知识世界。这本书源于对前现代中国女性生活的好奇,提出了一种重新构想中国历史的方法。这种重新构想基于以下前提:通过理解女性的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性别关系的动态,获得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中国社会运作和历史变迁本质的更全面认识。

该书研究了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的三种类型的女性社区:家庭、社交和公共社区。来自不同家庭、年龄组和社会阶层的女性因对诗歌的共同热爱和作为女性的共同关注而聚集在一起。尽管这些联系在当时很重要,但由于女性固有的矛盾地位,大多数联系都被证明是脆弱和短暂的。作者认为,性别系统通过女性的共享性别(作为相同的女性)和她们的社会阶层(做为不同的女性)来识别女性。这种矛盾在女性自身有限的领域内给予了她们自由,但这些领域是分散的,且往往由男性亲属的阶层所划定。因此,即使是最具有流动性和表达力的女性,也没有制度化的手段来发起对性别系统的根本抵抗。

网络图片(侵删)

高彦颐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们在自身对儒家传统规定的妇女定位认同的情况下,在不断调整的儒家界限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说是在缝隙中求得了有限度的自由,这是一种肯定,即她们不是无声的,她们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进而通过领会性别关系,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更真实、更复杂的,有关中国的文化价值、它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变化本质的知识。

学者陈超认为,本书的关注点始终是:女性历史和明末清初的历史并行。也就是说把要考察的对象置身于一个整体的中国历史背景之下,将妇女史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中去解释,这一点在书中无论是从分析还是在谋篇布局中都被贯彻了。文章的第一部分探讨的就是有关明末清初江南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多的注意了经济的和文化的背景,较少涉及政治状况。尽管明末清初,有关系到改朝易代的重要政治事件,但作为妇女生活来讲,并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莫大的改变。百姓的日常生活总是在循序渐进中发生变化的。因此政治状况与本书的内容不直接相关,作者惜墨如金。而与本书的主题相关的背景,作者则用了将近全书三分之一的笔墨,在描述坊刻的繁荣,和在涌现的阅读大众中的女性能见度时,不仅把货币和社会等级状况、印刷业的各种形式进行介绍,甚至还介绍书商的作用,以及书商在书前的头像插图和读者的关系,这种细腻而广阔的视野,使其背景具有网状的性质,而不是单一的。正是这些复杂的、多层面的情况,才能够在进行妇女史研究时真正做到“探索她们与中国历史的重新契合(p.5)”。孤立地研究她们的隔绝也是没有意义的。

高彦颐(Dorothy Y Ko)

高彦颐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与妇女研究教授。她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历史学家,以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著称。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历史学家,她努力涉足中国近代研究领域;作为一名中国研究学者,她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女性和性别研究中,并在工作中运用女权主义方法;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她跨越了学科界限,涉足文学、视觉和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时尚、身体和性研究等领域。高彦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晚期和近代的中国科技与性别/妇女史,著有《缠足 : “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以及《砚的社会生活史:清初的匠与士》等。译者李志生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对唐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卓有成效。

上图:高彦颐在北大学术活动中 (来源:北大官网)

Goodreads读者对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涵盖了从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包括两者之间血腥的过渡时期。但它讨论的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变化。在那个时期,出版和文学为主的文化蓬勃发展。高彦颐的这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如何影响传统女性角色,这一点由江南地区的女性作家们见证。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常识进行了挑战,甚至打破了这些常识。不再是经典的中国男性诗人如李白和杜甫写彼此的思念,而是“情”的崇拜或男女之间的浪漫占据了中心舞台,之后被女性朋友之间的华丽诗篇所取代。这是一个丈夫们出版妻子对《牡丹亭》的注释的时代,其中女主角在梦中见到了她的挚爱。高彦颐通过讲述那些诗作被追捧的女性的故事,使书中的理论框架更加丰富。最令人着迷的两位是黄媛介,她为支持家庭和懒惰的丈夫,走遍全国卖她的画作和诗作,同时还是其他女性的伴侣或富人的导师;还有柳如是,她被卖为妾,又被卖到妓院,努力进入了管理层。她成为了一名备受追捧的名妓并嫁给了一位学者。她的画作因其生机勃勃而受人赞赏,她帮助编辑了她丈夫编纂的诗集中关于女诗人的部分,或许还亲自撰写了其中一些内容。黄曾在柳的家中工作——一则记载写道:“我们一起照镜子,一起等待月亮,一起弹琴。”

上图:柳如是的画像(柳如是又称“河东君” )
(来源:维基百科)

参考资料:
1. 王政(1995):《美国女性主义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角度》,见网站:https://sites.lsa.umich.edu/wangzheng/wp-content/uploads/sites/948/2021/09/1995王政_美国女性主义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角度.pdf
2. 陈超(2016):《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读后. 载于亚洲文明研究院:https://yzwmyjy.nenu.edu.cn/info/1059/1569.htm


2024年6月30日(周日)晚8点半,插画艺术家杨舒蕙博士将带领大家一起来聚焦这本书中的重要观点及其开创性,这本书也是杨老师强烈推荐的书籍,同时,这期的与读者吴玉婷律师也非常喜欢这本书,她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她的感想,我们也特别希望大家能现场提问和我们一起互动交流,期待你的现场探讨和参与哦!

Categories: 读书会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vatar placeholder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